_0
_1
_2
反思教学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今天为体育老师们整理了20篇体育教学反思,供老师们参考~,建议收藏备用。

1. 《足球—脚内侧传接球》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得很成功,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讲解示范准确到位,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很高。课的安排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以致用的教学设计理念,符合发展学生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本课的亮点与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本课开头以“带着朋友游深圳”作为情景导入、以到深圳不同景点旅游作为主线贯穿整节课,运用了情景化的教学方式,创设多种形式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练,通过创设新颖独特且接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玩中学”,在课堂中呈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课的专项准备活动与拉伸都很好的为主教材进行服务,为后面的练习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节课落实新课标的理念,进行结构化的学练,摆脱学生在一堂课学练单一-动作,让学生进行结构化的学练,结合运球,传球等技术动作进行结构化学练,使学生能够在实战当中运用所学技术,参与所学球类运动项目的完整活动,加深对所学项目的体验和理解。

   三、在身体素质练习时,创设丰富多样的练习方式,有专项体能与补偿性体能等,更好的提高学生练习兴趣,并通过适宜的体能训练,改造学生的身体形态,提升学生的身体机能。综观全课,教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很好地实现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教师有趣的教学语言与组织方式让学生始终以高昂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练中,取得了较佳的教学效果。

   优点:
1、能完成预期的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练习,不怕苦、不怕累,教师的教学热情高涨。
2、本节课的器材有高效利用,并且学生整体的运动密度与练习密度都很好的实现新课标的要求。
3、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

4、通过带着朋友去不同的景点层层递进,循序渐进,从易到难,逐渐过渡到比赛环节,让学生享受乐趣。

   不足: 
1、自己在课的设计上还是要尽可能关注每一位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分层教学,设置不同的练习方式,让更多学生得到发展。
2.、在巡视指导方面,我照顾的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扩大,应更加注意对差生(行为偏差生、完成动作不好的学生)的帮助,使他们取得进步,跟上其他同学的学习步伐,也让他们体会到进步、成功的喜悦。
2. 《体操—仰卧推起成桥》教学反思

   本课运用器材是羊角球,告别枯燥乏味的练习方式,解决本堂课一大难点。器材色彩鲜艳,既具有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又具有美化场地的作用。

   本课组织形式活泼,讲求启发引导,趣味性足,充分利用了器材的多功能、多价值的特点,来激发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学习内驱力。

   本课开头以“劳动教育课作为情景导入、“羊角球’作为果实贯穿整节课,做到跨学科融合,引出“劳动最光荣”,深刻感受劳动者的艰辛付出。体操动作需要保护与帮助,则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精神。这样的情景导入及教具使用,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及生活实际,使他们在身心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学习,展示自我,发展个性。整节课设计的练习内容丰富,有结合新课标进行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体操动作的创编,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让学生提前感受体操多种动作之间的联系。教师把教学重点、难点等融入到练习中,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练、练中会、会中得,教学实效显著。

   综观全课,教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励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奋进,让学生始终以高昂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练中,取得了较佳的教学效果。

   优点:
1、完成预期目标,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练习,教师教学热情高涨;
2、教学内容设计循序渐进,从易到难;
3、在教师引导下有目的地分组练习给学生搭建了展示.才能的舞台,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管理能力和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充分享受到学习活动的乐趣。这节课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和信任学生,创设了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体现了平等、信任、双向情感互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劳动者、求索者和设计者;

4、利用羊角球这一 器材,告别体操课的单一枯燥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动作成型难度。

   不足:
1、仰卧推起成桥教学中学生容易对该动作产生畏惧心理。基于此,本课采用羊角球辅助练习,通过有效分组成功解决这一-问题, 但如何合理分配练习场地让学生有序练习避免发生事故等,仍是授课教师必须直面和解决的问题;
2、教师要尽可能关注每一位学生, 针对性授课;
3、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可以增设小比赛或适当的目标来吸引、调动学生积极性,避免学生走神。
3《篮球—持球运球突破》教学反思
   这节体育课突出的特点是以音乐为手段,调动学生练习的热情,结合音乐节奏感去运球,去掌握一项过人技术。

   新课程提倡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在做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课的整个过程,本人更多的是告诉孩子练什么怎么练的形式,缺少了激发学生探索的情景。但遵循循序渐进,逐步突破体前变向的要点,热身环节中老师为学生运球的比赛环节,孩子们挖掘自己的智慧做出了各式各样的单人运球、高低运球转标志盘的动作,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是老师课前所没预料到的。如果按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法老师做一个示范学生跟着做一个练习,这堂课就不会出现那样生动活泼的场面了。正因为是学生自己的喜爱,是学生自己的经验,所以,孩子们玩得兴高采烈。

   在这节课设计了一个“体前换手运球击掌’的练习,这是解决孩子变向过人

时辅助手的使用和探肩动作的简单组合动作练习,老师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去体验如何突破对方的抢截,在体验中去激发学生的智慧和培养机敏的能力。在运球绕障碍”的游戏中,在各中运球的练习中。老师给予了恰当的技术指导,学生逐渐提高了控球、运球的能力,又没有过分无追求技术细节,这正是新课程所要求体现的。

   课的设计结合学练赛,评模式设计课堂,做到能掌握技巧运用于比赛中,真正为孩子掌握一项体育活动着想,合作性的练习方式提高孩子团结协作,相互指导的精神在这节体育课中得到了体现。

   本节课结合音乐节奏,通过小练习运球击掌、运球体前变向’’,让学生逐步体验“变向突破过人”时,蹬地、探肩的技术重点,并能运用模拟实战中,体现了“四化教学”。

1、不足之处为:整节课主要是教师在讲,学生的主体体现不明显,缺乏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有点像训练课。
2、相关建议:在每个练习环节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怎样学的知识点。
3、可提高之处为:由于学生的专项技术比较好,模拟比赛使用了两个篮球场地。但是大多数学校都只有一片篮球场,可思考怎样展示。

4《武术段位拳》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内容是武术组合攻防对练,比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 教师的教态自然,有亲和力,具备扎实的技术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授课能力上,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生动有趣地讲授武术知识,让学生易于理解。

   二、本堂课的内容是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在谈话导入的时候,做了很好的引导和教育。“抱拳礼”很好的诠释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深远文化。“精气神”的专项训练则突显了武术运动的精髓。

   三、整堂课下来,结构紧凑、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集娱乐性、趣味性、竞争性、实战性-体,使学生在充分玩的过程中学习到了武术的基本技能及攻防技能。

   四、教师运用了情境教学,分了四个门派,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竞争的意识。学生一直在沉浸在武术特有的氛围当中,有单个技能动作的巩固学习、团队效果的展演、贴近实战的攻防演练。很好的贯彻了'教会、勤练、常赛”的新课标理念。

   五、学生参与度的很高,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整堂课,学生被每个环节的内容所吸引,练习密度高、运动负荷适中。学生是攻防演练和课课练的分组体能训练是最大亮点。

   六、教师的评价方法多样。有师对生、生对师的评价,也有生生间的评价。有对技术动作的评价、也有对课堂表现和团队的评价,有过程性评价,也有对最后效果的终极评价。

5《多种方式的接力与游戏》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多种方式的接力与游戏》,是基本运动技能跑的合作游戏体验主题单元的第四课时,它是学习跑的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也是新课标下水平一目标要求**验移动性技能的具体内容和练习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根据“健康第一”和“ 学生发展为本”为指导思想,设计了本堂动力株洲—奔跑吧—小火车的课程。课堂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方式贯穿始终创设小火车游戏的情境,在游戏中渗透规则的重要性,使学生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完成游戏。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通过参与趣味性的接力游戏及体能练习,增强体质和发展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同时以动力株洲为主线创设情境,渗透家乡文化。

   一、教案的设计

   教案撰写比较详细,教材的选择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运动技能的发展规律,同时也是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的。教案上写出了每个环节的设计理念与构思,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制定了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课的教学流程清晰,环节紧扣,教学能够紧扣教学目标有序组织。

   二、教学过程

   准备部分:在课前让学生了解株洲这座城市的文化背景,引出株洲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在本节课上讲述株洲与火车发展之间的联系。她将全班分成8列小火车,在开始部分的热身叫号跑游戏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渗透了本节课接力跑游戏中从左侧出发的规则意识,达到了初步热身,一个热身游戏达到了三个目的,可谓设计巧妙。

   基本部分:通过设计三个小游戏,车轮滚滚、动力传递、悬浮传递三种不同的接力方式,其中穿插三轮知识小窗口环节,增加了学生的练习密度又保证了文化的渗透。第一个游戏车轮滚滚,游戏讲究的是团队中人与人之间的换位接力。动力传递以及悬浮传递。游戏中老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观看游戏演示视频后直接尝试进行游戏,通过视频,直观地将游戏方法呈现出来。待学生尝试后,通过提问、引导等启发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合作下明确游戏规则及要求,以及找到游戏取胜的小技巧。

   在体能练习中,老师巧妙的设计了五人合作的体能加油站,学生五人一小组进行趣味性的体能分项,多方位的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五人合作体能练习紧扣“合作”二字,将团队写作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结束部分:从基本部分最后的游戏环节过渡到结束部分的放松环节,队伍调动合理有序。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做放松操,选择的音乐非常轻柔,学生积极跟做,效果明显。

   课堂上非常重视体能练习,有集中的体能练习,也有分散的体能练习。体能训练得到了保障,同时也保障了接力跑游戏中学生的运动负荷。

   整节课老师的评价方式是多样性的,有显性的评价,也有隐性评价如;有自评、学生互评、师生共评等,评价与反馈及时。老师设计的三个游戏,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进来,学生的尖叫、笑声和汗水,展现出了孩子们乐于积极参与运动的状态。通过一轮轮游戏不断地强化规则意识,发展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教学效果
   从学生脸上的笑容,额上的汗珠,学习时专注的眼神可以看出学生是积极参与运动的,学生基本达到设定的85%以上学生能说出不同形式的接力游戏的方法,知道接力路线和从左侧出发的规则,目标达成情况较好。整节课呈现的效果说明了学生课中学习是认真、高效且愉快的,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合理的,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有效的。